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旅游景点 > 徐州龟山汉墓详解

徐州龟山汉墓详解

  • 来源:徐州旅行社
  • 发布:2014年01月19日
  • 作者:徐州旅行社
  • 人气:4050
各位来宾,欢迎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AAA级旅游景区,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龟山汉墓参观。龟山汉墓是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的夫妻合葬墓,墓葬依山为陵,凿山为墓,由十五间大小各异的墓室组成。在徐州发掘清理的300多座墓葬中,龟山汉墓以其规模的巨大,建筑的精美,神秘的色彩而独占鳌头。被称为“千古奇观、中华一绝”。
 

 

三、景区详细介绍

【展厅入口】

  古城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大汉王朝也是从这里出发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刘邦在统一中国后,对于东方重镇,且为桑梓故里的徐州作出了精心的安排,分封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为徐州的第一代同姓楚王,都城名为彭城,管辖(薛郡、东海、彭城)3个郡和36个县。而且当时的楚国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得以代代相传。根据汉代的制度,所有的诸侯王死后都要归葬于封国。龟山汉墓这座地下宫殿,便是西汉中期的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及夫人的安葬之地。

【展厅二层】

  作为九里山余脉的这座龟山,因山形而得名。海拔高度只有73.5米,因山势起伏有形、气象非凡,是块难得的风水 宝地。这组照片为我们展示的便是当年挖掘现场时的场景。这些巨大的条石每块都重达六吨以上、所在的位置也都有着特殊的编号,主要是作为防盗之用。 先秦时期,通过列鼎、礼乐器或青铜器知道墓主身份。而汉代则是以玉衣及玉器组合,作为墓葬主人身份的一种象征。因为汉人认为玉有灵性,能够保护身体,所以生前以玉器来进行装饰,死后则以玉器来进行陪葬。这些玉器,几乎都是丧玉和礼玉,是皇室和贵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这件文物是龟山汉墓所出土的文物代表作品---鎏金铜熏,也是存世的西汉同类熏炉中罕见的珍品。熏炉图案装饰异常精美,仅盖上就透雕着三龙三虎。真品腔内表面留有黑色烟熏痕迹,表明为死者生前所用之物,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展出于南京博物院。 刘注作为西汉楚国的一位诸侯王,在位的时间大概是十三年,而这座墓葬,也应该是他在位十三年当中所建造出来的。整座墓葬为座东朝西,东西全长为83米,南北最宽处也达到了33米,一共有15间墓室,总面积就达700多平方米,可以说几乎是掏空了这座山体。墓的雄伟宏大气势及细巧精湛的形制,也让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造出来的,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迷。 西汉时期,封在徐州的刘姓诸侯王就有13个,现在已经发现墓穴8处。其共同的特点是建在山体内,凿山为墓,工程浩大。其原因:一个是汉代的葬制,一方面象征基业永固、死后也要威风,另一方面还可起到防水淹没、防盗的一个作用。 这枚龟纽银印为楚王随身佩戴之物,材质为白银,上面的龟纽象征着长寿,下面刻以阴文隶书刘注二字。这枚印章的出现,不仅一锤定音地昭示了墓葬主人的身份,同时也为我国的汉代墓葬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由于龟山汉墓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汉代工匠们巧夺天工的建筑技艺,《龟山汉墓参观记》在2005年被入选了国标版的小学语文教材,这不仅提高了龟山汉墓的知名度,并且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广大的小学生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一种自豪感,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对古代文化产生兴趣,调动其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俑作为一种陪葬品,表达的是墓主人对死后生活的一种意念。这些汉代兵马俑,在继承了秦俑风格的基础上,又加以了创新,由写实转变成了写意。它不太注重线条比例是否准确,而着重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其时这也正体现了汉俑写意、简朴成熟的风格,虽然体形很小,但是比例却都十分的准确。

【南墓道】

  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因此它拥有南北两条墓道,而墓道又分为内墓道与外墓道两段,其特点是内墓道窄短,呈喇叭口状,而外墓道近似于长方形又比较宽大。在墓道的两侧还可以看到筑起的夯土墙,其主要是用于封闭裸露在外的墓道,同时还起到保护墓葬的这样一个作用。根据考古专家清理发现,龟山汉墓的墓道有别于徐州其他大型汉代墓葬,其墓道平整,宽阔,夯土墙也建造的十分精细,因此众多专家根据推断认为龟山汉墓是徐州地区汉代墓葬发展的高峰点。 由于历史原因,龟山汉墓的墓道在1981年墓葬发掘时并没有被全部挖掘出来。直至2005年对龟山汉墓进行了保护与展示规划的工程,这样今天两条墓道才得以完整的展现。南墓道全长为22米,是当年运输楚王襄王刘注的棺椁进入墓穴的唯一通道。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文物,在墓道修复工程中,用玻璃搭建栈桥,就是想通过古代与现代这两种建筑设计手法,向人们展示两千年前的历史文明。墓道两侧的两个方形土堆是夯土墙,也被称为封土。这段夯土墙的特点是:下厚上薄,顺着山势东高西低,墙体较为坚硬,做工也十分精巧,总共分为十三层,每层都用碎石把它隔开,界限也十分的明显。

【南甬道】

  甬道为运送棺椁的通道。它南北平行,经过专家们测量两条甬道的最大偏差仅5毫米,精度为1∕10000,这种精确度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很难做到,可它却是两千多年前古人用铁錾子凿出来的。每条甬道内有二十六块塞石封堵,每块重达6、7吨,皆六面磨光,当塞石塞入甬道后,塞石与甬道壁紧紧相贴,就连一枚硬币也难以塞入。 在进入甬道后,可以用手触摸一下四壁,就会发现十分光滑平整。这全部是当时的古人打磨抛光过的,而上面的夹角也呈直角。

【马厩】

  十五间墓室中的第一间是马厩。这间墓室的面积不大,中间的水池为饮马的水槽,石头是栓马桩。出 土有两件文物:一件是陶盆用于喂马的槽,另一件是陶俑为马夫。不过这间墓室最大的特色还在于它的墓室顶部。类似于草原上的蒙古包,为四角攒尖顶,乍一看看上去像是用四块石板拼砌而成的,其实它是一个整体。在还未发明炸药的汉代,全部依靠工匠的手工雕凿。从而也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楚王车马室】


  这里面的一间是楚王的车马室,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车库。这间墓室使用了五坡顶。由于面积较大,为了防止塌方,工匠在掏空四周时,在中间留下一根石柱,用来支撑墓室,被称为擎天柱。象这种中心柱结构,虽然与敦煌石室的中心柱结构有所不同,但就西汉建筑研究的角度来看,还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小车马室】

  小车马室面积仅为5.91平方米,顶部为四角攒尖顶。出土御手俑三件,陶马四件,另外还有一些铁质车马器。

【礼乐器具室】

  此为一间礼乐器具室,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好歌乐舞,在汉朝更为盛行,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史书记载,赵飞燕“丰若有余,柔弱无骨”、“纤便轻细,举止翩然”能作“掌上舞”,而被汉成帝封为皇后。汉朝的君主、王侯们十分懂得享受,希望自己在听到天籁之音的同时又能品瑶池美酒。所以在歌舞厅的一边特意设计了一间厨房。

【庖丁室】

  在这间厨房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谷物,和炭化过的粮食,还有一些动物的骨骼和陶制的坛罐。

【水井】

  这口水井因为是象征意义的,所以只有20厘米深,但里面的水却常年不干。水主要是来自山上的石裂隙,如果有一天里面的水满了,那么它就会通过旁边的排水槽排出墓外,经墙角的渗水井到达地下石裂隙。为了便于排水,每间墓室都凿有排水槽,槽深10厘米左右。整个排水系统由高到低,由东至西,经过专家测量知道我们现在站立的地方比甬道口高出527毫米,整个地势呈10/1000的自然坡度倾斜,这样就有利于水的排出。专家们根据井里出土的水果核(枣、桃、梅、杏、李)推算出了刘注死亡的大概月份。

【武器库】

  武器库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是至关紧要的地方,楚王刘注也认识到这一点。门前的两块大塞石,就是堵塞武库所用的,类似于现在的防盗门。

【厕所】
   汉代封建贵族对厕所的构造相当重视,建有坐便器、扶手与靠背。如厕时,蹲位有靠背可依,起立时,可借扶手。旁边有两个陶盆用以洗手,是当时的高级厕所。

【楚王前殿】

  这一间为前殿,是刘注用于理政朝拜宴饮宾客的一个房间,相当于古代建筑中的中堂,是地下宫殿的核心部分,也是十五间墓室中最大的一间,面积达68.91平方米。就连中间的这根擎天柱也高达4米之多。由于作用重要,所以它所处的位置相当特殊,据专家测量中间的这根擎天柱,它所处的位置正好在南北两条甬道的中轴线上,如此的测量技术就连专家也为之惊叹。

【楚王棺室】

  刘注的棺室作为整个墓葬的核心,也是十五间墓室中打凿最为精细的一间。开凿如此巨大的墓室及陪葬无数的金银 珠宝,都是围绕着墓主人亡灵而进行的。在西汉时期,用棺则依然沿袭着周代的制度,诸侯王下葬是用两重或三重套棺,而且棺木的制作也十分的考究,棺的外面一般会图上朱红大漆,绘有这种日月星辰,鸟兽鬼怪的图案。死者往往也都是身着特制的玉衣长眠于地下。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以及自然损失和盗墓者破坏在古代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棺木是一个复制品。 在楚王棺室的北墙上可以看到一处阴影,很像一位老者,看上去则身着华服,峨冠博带,面东而立,作拱手相迎状,人们把这种神妙的奇观,叫做楚王迎宾。这个所谓的楚王像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有的人说是棺室北墙的岩石质地不一样造成的,可是在北墙的岩石上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断层等现象。而且这个人像其时并不是发掘之初就有的,而是在墓葬对外开放之后才逐渐形成的,说是楚王显灵大家会说那是迷信,只能把它归于是龟山汉墓的一千古之谜了。

【楚王原棺室】

  按照当时的葬制,讲究的是前朝后寝,所谓的前朝就是我们刚看的前殿。因为龟山汉墓座东朝西所以后寝的位置应该在东首,更何况中国人一直以东为首。那么刘注的棺室为什么由东首转移到这一间呢?因为东首墓室顶部出现一条很大很深的石裂隙。裂隙边缘还有打凿过的痕迹,从而说明裂隙的形成早在2000多年前,是山体的自然断裂层而不是打凿时出现的塌方现象。有了这个石裂隙不仅使墓室看起来不美观,而且雨季时渗水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刘注尸体的保存,只好把棺木由这一间转移到了西首,在发掘龟山汉墓的时候在这间墓室出土了大量的瓦片。据专家考证,当时这间房屋里有仿制的木结构房子,时间一长,木头腐烂。当初只所以选择这一间作为棺室不仅仅因为它位于中轴线上,位于东首,而且它正对准龟山海拔的最高点,由这儿到峰顶的垂直距离是33米,表现出刘注在死去后也想至高无上的愿望。也许这才是他想选择这一间作为棺室的真正原因吧。但天公不作美,没有随了他的心愿。

【壸门】

  壸门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是通向帝王宫殿的通道口。这也是连接刘注与夫人的通道,符合汉代葬制讲究的是夫妻同墓不同穴,遵循灵魂合葬。生前夫妻两个人分别打凿各自的墓葬,只有夫妻两个人都下葬以后,才能把中间的过道打通。这种葬法延续了下来,现在苏北地区就因水浅地薄不能营建大型的陵墓,所以夫妻合葬时,只好在两人的棺木之间搭上一条木板,俗称“仙人过仙桥”。在发掘清理时根据夫妻两人墓穴中清理的古钱币考证出刘注比其夫人早下葬三年,也就是说,过道是在刘注下葬三年以后由北面进行贯通的,这在当时被称为“开门寻夫”。

【楚王夫人的歌舞厅】

  刘注夫人的歌舞厅为拱形、上面还留有一些突出的小石包。考古学家推断,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拱形代表天空,小 石包代表星星。在中国还有这么一种说法:地上有一个人,天上就有一颗星,地上死了一个人,天上也会陨落一颗星。而刘注夫妇在撒手人寰之后,就特意在这间墓室中留下两颗正在划过天空的流星。

 

 

【楚王夫人前殿】

  这一间是刘注夫人宴饮宾客的前殿。虽然作用与刘注的前殿相类似,但他的高度、宽度、长度远不如刘注那间,而且打凿的也十分粗糙。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一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

【楚王夫人棺室】

  这一间是夫人的后寝,也就是棺室。同样没有发现她的棺木和骨骸。当时推测这一间是夫人的棺室的根据是当时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制的冥钱,与现在所讲的纸钱相类似。同时出土有一些五籽莲也就是女性用的一种化妆盒,从这一点来判断是女性的墓葬。另外,在棺木正前方,40厘米距墙20厘米处有一道凹槽,这种凹槽的四周都有形成的一种凹坑,凹坑的作用是为了稳固棺木。而汉代对棺木的制造是十分考究的,高官贵族的棺木一般使用汉白玉,而根据地上的凹槽可以推算刘注夫人的棺木并不是十分奢华的。

【楚王夫人庖丁室】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所以夫人的墓室也开凿了一间厨房,一口水井。不过这间墓室最有特色的是墓室东西两壁留有一对对称的凹槽。考古学家通过考证后,认为可能起到两种象征作用。第一,这儿是厨房,那么这两个凹槽是不是很象现在厨房中所设有的壁橱、碗橱。还有一种说法,您想刘注有十间墓室,但他夫人呢?只有五间,也许是想向两边继续开凿,因我们不知道的原因而没能继续。其实这也都是我们的一种推测。

【北甬道】

  这里是龟山汉墓的北甬道,与南甬道几乎一样。两条甬道相距19米,但两条甬道的平行夹角仅有20秒,误差为1/16000,也就是说两条甬道如果都沿着5毫米的误差继续往西沿伸的话,大概会在离我们1000公里以外的西安相交。而且两条甬道不仅几乎达到了平行,就连南北墓葬的地平面的高低之差,也只有8毫米,令测量专家也难以置信的一组数据。 1981年发掘过程中,这条甬道里面就只剩下下面一层塞石了。考古工作者曾在北墓道发现了两件晚于墓葬的器物,一件是王莽时期的“货泉”,另一件是具有南北朝时期特点的青瓷碟,说明这座墓葬在王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少两次被盗。而盗掘此墓之人,他们必须要有充足的盗墓时间,相应的技术手段及人员,这样才具备盗掘此墓的条件,由此专家推断此墓应该为官盗。

【夫人车马室】

   刘注夫人的车马室。在汉代男女乘车有别,象妇女用车车形较小,四周封闭较严,两侧留有垂帐,一般也只能使用一匹或二匹马所拉的马车。

【北墓道】

  北墓道只有七层,要比南墓道短窄矮一些,这种设计也正体现了封建时期男尊女卑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古代的建筑中,像这种夯筑技术运用的很多,在民间也有许多人家利用夯筑技术来建设房屋和围墙,在加固夯筑建筑的手法上也有所不同,有的富贵人家会用鸡蛋清或糯米汁作为加固剂,贫困的人家只好用熟石灰来加固墙体。

【展厅一层】

  龟山汉墓是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在当时既无炸药又无开山机械,穿山作业又无法施展密集的情况下,这巨大的石方只能靠少数人用铁凿一点一点地开凿出来,无论是墓道、甬道还是每个墓室,始初开凿只能是一至二人进行,随着墓室的扩大才能增至数人,于是根据上述原因,我们的专家进行了推测,假如整个工程同时用300名能工巧匠,昼夜不停的打凿,这样也要耗时十来年的时间,而刘注在位却只有13年的时间。西汉时期流行厚葬之风,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史料记载,据后人所言“汉氏之法,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贡赋,以一分入山陵”。由此可见在这13年中他要耗费多大的人力财物力来打凿这座地宫,所以龟山汉墓不仅是当时封建贵族奢侈的一个见证,同时它也凝聚了汉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南墓道有块塞石,上上书“楚古尸王 通于天述:葬棺椁 不布瓦鼎 盛器 令群臣以葬去服 毋金玉器。后世贤大夫,幸视此书,目此也心者悲之”。 这块塞石是用来堵塞南甬道的,由于盗墓者没有侵入南墓道,所以这块塞石就完整地幸存下来了。文字中“尸王通于天述”的“尸”代表楚王刘注发布的遗嘱;“葬棺椁”之句,就是要薄葬;“令群臣已葬去服”这句话,就是要臣属缩短服丧的时间;“后世贤大夫”这句呢,即有标榜自身洁廉之意,又有恐后人图财盗墓之虑。全文以天人交际的口吻,透露出一些薄葬思想。其大意是说:我虽身为一代的楚王,敢于向上天发誓言,墓葬中没有放置任何的金宝玉器和值钱的陪葬品,只放置了棺木和尸体,如果后人有幸看到这段文字,应该产生同情之心,所以没必要再动我的墓穴了。

【展厅前小广场】

  这一组塞石就是堵塞北甬道所用,当年的盗墓者就是在大型的塞石上打上牛鼻扣,穿上绳索用人力往外牵引的。南甬道的塞石保持的非常完整,所以发掘时请了工程兵学院的官兵动用了现代化的机械工具,耗费三个月的时间才清理出来,何况被盗的时间在两千多年以前呢?因此我们只能认为这是大规模的官方盗墓。 也许人们会不禁发问,为何刘注的墓穴会选择在这小小的龟山之中呢?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要看这海拔只有73.5米的龟山,它南连闻名遐迩的九里山古战场,又有汴水之水流过,是“枕山卧水、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更何况刘注用于葬身的这座山,外形又酷似一只龟,而龟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又代表长寿,象征着财富。所以刘注也在章上刻了这么一只龟,也想把长寿与财富留到来生。